尿微量白蛋白与慢性病的关系
白蛋白是重要的血浆蛋白之一,在正常代谢情况下,白蛋白分子量大,不能透过肾小球基底膜,故在健康人的尿液中白蛋白浓度很低,当肾小球的基底膜受到损害使其通透性发生改变,此时白蛋白进入尿液,尿液中白蛋白浓度持续升高。正常情况下每升尿白蛋白不超过20mg(<20mg/L),如果在体检时发现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在20mg/L-200mg/L范围内,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任何能够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的病变,均可导致白蛋白的排出。而当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200mg/L时,就应该引起注意了,此时证明肾病患者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肾脏严重损伤。
1982年 Viberti 等发现1型糖尿病时尿总蛋白在参考范围内,而尿白蛋白排泄增加,由此提出了“微量白蛋白尿”概念。并把它作为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一个敏感指标。这个指标80年代已被推广应用,90年代的研究更有深入。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中白蛋白含量超出健康人参考范围,但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检测出这种微量的变化。为了使这一检测指标标准化,国际上采用白蛋白排泄率表示尿中白蛋白的排出量。健康人尿微量白蛋白在<20mg~30mg/24h的范围内,尿微量白蛋白>300mg/24h时称其为大量白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增加是疾病早期的改变,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尿微量白蛋白是预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血管损伤的敏感指标。目前国际上十分重视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认为这项指标对早期治疗原发病、分析病程进展、评价相关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DM患者人数呈逐年攀升的趋势,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35亿的DM患者,到2010年已升至2.3亿,2025年将达3亿。国际DM协会和WHO已将DM作为全球性流行病,预计在这段时间内发达国家的DM人数升高42%,发展中国家将升高170%。这种升高主要由DM引起,并与人口老龄化、缺乏锻炼及肥胖有关。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肾小球血管调节功能障碍,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变化,引起肾小球通透性改变。糖尿病伴有高血压时更容易导致肾小球血管损伤,从而产生微量白蛋白尿,或为糖尿病人死亡的危险因子。随着尿白蛋白浓度的增加,患者存活率下降,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敏感的临床证据。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合并症之一。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增高,已经被大量的临床研究所证实。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已经明确认识到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是血管损伤的早期标志,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尿微量白蛋白阴性人群。研究表明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现早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神经性病变。尿微量白蛋白的增高与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改变有密切关系。因此,认为糖尿病患者出现尿微量白蛋白增高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早期指标,对预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有重要参考价值。尿微量白蛋白持续增高患者,最终会导致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持续阳性者预后较差。一些实验研究还显示,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时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有密切相关性。也就是说尿微量白蛋白阳性者心血管疾病患病可能性增加。因此,尿微量白蛋白阳性不仅是肾脏血管损伤的危险因素,也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尿微量白蛋白增高是血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原发病能够改善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的状况。
尿微量白蛋白与高血压的关系:高血压是一个渐进的, 由复杂的和相互关联着的病因学引起的心血管症状。早期的症状常常在持续的血压升高前就有表现。因此, 高血压不能仅仅以离散的血压指标来分类。高血压的发展与功能性和结构性的心血管异常密切相关。这些异常损害心脏、肾、脑、血管系统和其他器官, 从而导致过早的病态和死亡。 患高血压后在相当时间内,肾功能可能没有异常 。一般 5-10 年后可出现轻至中度的肾小动脉硬化,肾小管功能损害 ,进而累及肾实质,最终导致肾衰,甚至尿毒症。
临床研究对高血压与微量白蛋白尿增高的相关性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观察,表明微量白蛋白尿是高血压肾脏损害的指标,微量白蛋白尿阳性者血压的增高程度与靶器官损伤有密切关系。研究中分析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变化,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明显增高,主要与收缩压相关,是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表明,微量白蛋白阳性患者心肌肥厚、室间隔增厚、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微量白蛋白尿阴性者,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实验研究显示微量白蛋白的增高与血管紧张素Ⅱ增高相关,使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能够改善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功能,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还有研究表明使用β受体阻滞剂,也能够改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目前认为对尿微量白蛋白阳性者必须强化高血压的治疗,其血压最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尿微量白蛋白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流行病调查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增高相关。微量白蛋白尿阳性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比微量白蛋白阴性患者高2-8倍。这个结果证实微量白蛋白尿不仅与糖尿病、高血压人群的死亡率相关,与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也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认为,临床上对微量白蛋白尿阳性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最近一些学者认为微量白蛋白尿在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面与高脂血症、高半胱氨酸血症、C-反应蛋白增高、感染、纤维蛋白原增高等指标具有同样重要的临床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与年龄的关系:尿中微量白蛋白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没有疾病的老年人发现有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时,提示今后有较高的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尿微量白蛋白增加是肾脏血管内皮细胞受累的标志物,以往多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检测。老年人一个器官患有疾病,应注意其它器官是否患有疾病。近几年研究表明,老年人肾功能轻微损害,尿微量白蛋白分泌增多是心血管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尿微量白蛋白是检测血管损伤的重要指标,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血管损伤的敏感指标,对判断疾病发生、发展、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肾病的主要症状有大量蛋白尿,因此微量白蛋白的检出率非常高。因此建议尿微量白蛋白与尿常规作为相关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但应考虑其影响因素:尿液被稀释或浓缩,大量运动、发热、尿路感染、心功能不全等。扩大尿微量白蛋白检查的应用范围,已经作为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通过这一检查可以发现潜在病变,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有用的信息及实验室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偏高如何预防和治疗:若处于微量白蛋白尿阶段时,可采取保护肾功能的措施,限制蛋白的摄入量,低钠,禁烟等。当然尿微量白蛋白患者要改变生活方式,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低钠饮食,戒烟,限酒,肥胖者应减轻体重。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水平。必要时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