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是指对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及青少年期至成年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内容及分类
健康危险行为分为以下7类:
(1)导致各种非故意伤害的行为,如车祸、溺水、跌坠伤、砸伤、穿刺伤、爆裂伤等。
(2)导致各种故意伤害的行为,如打架等校园暴力行为;自杀、自伤、自残等;孤独、精神压力、失眠、伤心绝望等。
(3)物质成瘾行为,如吸烟、饮酒、滥用药物(包括精神活性药物和毒品)、滥用吸入剂(如汽油、胶水、涂改液等)。
(4)精神成瘾行为,如游戏机成瘾、网络成瘾等。
(5)导致性传播性疾病(包括HIV感染)和非意愿妊娠的性行为,如过早性行为、多性伴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被迫性行为、非意愿妊娠等。
(6)不良饮食行为,过多摄入高能量/高脂食物;过少摄入营养物质(喝牛奶/豆浆、蔬菜、水果);偏食、挑食、过多吃零食等;盲目或不健康减肥行为。
(7)缺乏体力活动行为,从动、静两方面反映。前者包括不上体育课,体力活动不足,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不足;后者包括看电视、上网时间过长,其他静态活动时间过长等。
二、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危害
1、直接危及生命。在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常3/4青少年死亡与健康危险行为有关。
2、增加成年期疾病的风险。青少年时期吸烟、饮酒、过量摄入能量/脂肪、缺乏体育锻炼等健康危险行为可导致成年期疾病高发的风险。
3、性行为和生殖健康。性行为可以导致意外妊娠、性传播疾病(包括HIV感染)。
4、心理-情绪障碍和社会问题。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和情绪问题行为的高发阶段。
青少年危险行为影响社会安定,如车祸、自杀、暴力、吸毒、酗酒等危险性行为。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
自身因素: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建立,但不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易受伙伴诱导和影响,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要求、规范有抗拒态度和行为。性发育年龄不断提前,也是导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上升和早龄化的重要原因。
环境因素:学校健康教育力度不够、教师不良的教育行为、过重的学习负担、不良的班风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唠叨、溺爱或放纵等都可导致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特点,容易自发地建立伙伴团体,在言行、爱好等方面相互影响。
四、干预与预防
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早教育,积极干预,就能引导其尽快转变态度,纠正危险行为。几乎所有的“健康危险行为”都可积极预防。
1. 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要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公安、司法、卫生、教育、工商管理等部门要密切合作。
2. 以健康促进学校为平台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干预模式,利用青少年身心特点进行重点目标(不吸烟、不喝酒、不打架、不发生婚前性行为等)的干预。
3. 开展同伴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活动。
4. 充分动员家长积极参与
5. 加强学校教师素质的培养
6. 以社区为基础,动员全社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环境
全社会共同参与,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