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简介

2016-05-30

 

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但霍乱、菌痢、伤寒副伤寒引起的腹泻除外。在所有能引起腹泻的细菌中,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是常见的一种,它与食入污染的食品和饮水有关,是外源性感染,按照毒力因子、致病机理和流行病学特征分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和肠集聚性黏附大肠埃希氏菌(EAEC)。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是一类有特定的O、K抗原血清型,既不产生毒素,又无侵袭力的大肠埃希菌,可导致幼儿、儿童水样腹泻、腹痛。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与霍乱弧菌相似,能产生引起强烈腹泻的肠毒素,不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ETEC能够产生两类不同的肠毒素:一类称为不耐热肠毒素,另一类称为耐热肠毒素。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不产生肠毒素,具有与志贺菌和伤寒沙门菌相似的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能力,并在细胞内繁殖,然后侵入固有层,出现菌痢样的症状。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能大量产生一类类似志贺?型毒素的细胞毒素,由于这种毒素能使vero细胞死亡脱落,故又称vero毒素。EHEC感染包括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肠集聚性黏附大肠埃希氏菌(EAEC)不产生LT、ST和志贺样毒素,也不侵入肠上皮细胞,但能对Hep-2细胞具有特征性的聚集性的黏附,黏附能力由质粒控制。EAEC主要引起成年旅行者腹泻与婴儿顽固性腹泻。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感染全年均可发生,但多数发生在5-10月。健康人肠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带菌率一般在2%-8%,高的可以达到44%,猪牛的带菌率约为7%-22%。传播的途径为粪口传播,传播因素很多,有水、食品、生活用品、蚊蝇等,当然接触带菌者或带菌动物也会发生感染。因此应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特别要注意家禽宰杀前后的检验,食品加工、销售、食用等各种环节的卫生状况。个人也要注重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生水生食不宜食用。对于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一般不需用抗生素,及时补液,纠正体内电解质平衡,严重的可用氯霉素,头孢唑啉、头孢噻吩等等。对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感染的治疗没有特效的手段,只能支持疗法,控制并发症,缓解症状,防止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降低死亡率。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