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养生四大原则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初的《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美状态。人们在认识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后,在心理养生方面做了科学的疏理,心理养生应掌握四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善良原则 人们应该知道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只有心存善良,就会把他人的乐趣视为自己的乐趣,因乐于帮助他人的人心中会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的人常常会与人友好相处,这样的人就常有愉快之感。心存善念的人会光明磊落,在与人交往中会敞开心扉,这样的人常有轻松之感。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二是宽容原则 人们应该知道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们只有在社会大环境的交往中,学会吃亏,只有知道吃亏是福的人才会有包容、宽容的良好心态。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能显示一个人的气度和博大胸襟,只苟求别人的人,他的心理会处于紧张状态,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会处于恶性循环。所以,宽容之人一般都会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人的心理等于给自己安上了调节阀。
三是乐观原则 人们都知道乐观是一颗心理养生的不老丹,我们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告诉我们快乐和痛苦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每个人的活力和潜能,而悲观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会使人悲伤和烦恼,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所以,每一个人只要拥有乐观,就等于拥有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四是淡泊原则 人们都知道淡泊是一种心理养生的免疫剂,只有淡泊之人才能做到无欲,无欲者一般不追求浮名和功利。清代张之洞有一养生名言:“无求便是安心法”;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老师陈伯崖也有一名言:“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求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失而大悲,得而大喜。淡泊的心态会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平常心就是健康人的心。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