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家庭急救误区
人人与“急救”有关,人们在家庭中生活,一些意外伤害和危急重症可以在任何环境和空间出现,也不受昼夜时间的限制,因此,每个人都应了解和学习一些基本的家庭急救常识,学会避开家庭急救常识误区。
误区一:流鼻血时仰头
一流鼻血,家长就让仰着头,并用卫生纸堵住鼻孔。其实,仰着头会让血流入呼吸道,造成窒息。若是外伤后流鼻血,很可能是颅底损伤流出的脑脊液,堵塞鼻子可能导致颅内感染。正确方法:坐下来,身体稍微前倾,张开嘴巴,用嘴呼吸;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朝后脑勺方向挤压10分钟,以稍有痛感为宜。如果还出血,可稍微移动一下捏的位置,直到血止住。如血流不止,应立即就医。
误区二:烧烫伤涂牙膏
做饭时被油溅到,或是手碰着热锅,疼得人直跺脚。好多人赶紧涂些牙膏,还有的人涂大酱、酱油。牙膏中的薄荷成分能让患处暂时感觉清凉,但这样易导致细菌滋生和创面感染。同样的,烫伤后涂酱油、撒盐,不但不能减轻伤情,还会刺激伤口,加深受伤程度,增加感染机会。正确方法:立即用凉水冲洗患处,抑制高温对皮肤的损伤,降低感染危险;用纱布包裹患处,保持其清洁和干燥。如果伤处起了水泡,切勿随意刺破,严重时要马上就医。
误区三:止血时,用力捆扎
做饭时,一不小心切到手,鲜血直流。一般人都会用纱布或创可贴紧紧勒住伤口,有时把手指都勒紫了。其实,这样会阻碍血液循环,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肢体肿胀、青紫,严重的还会造成肢体末端坏死。正确做法:让伤者坐下或躺下,抬高受伤部位;用清水清洁污染的伤口,出血速度快时应先止血;用消毒纱布或干净透气、无黏性、吸水性好的敷料覆盖伤口,用手按压5~10分钟(紧急情况下,可直接用手按压伤口止血),若血液浸湿纱布,最好也不要取掉,应往上再加敷料;止住血后,用绷带、布条包扎伤口。
误区四:老人摔倒急忙扶
看到老人摔倒,好心人都会下意识地把老人扶起来。其实老人多有骨质疏松,跌倒后易出现骨折,匆忙将其扶起可能加重损伤。正确做法:怀疑有骨折时,可就地保暖、止痛,防止休克;如出血应马上止血、固定;若怀疑脊柱骨折或情况较严重时,应保持老人身体不动,就地等待120急救。如果昏迷不醒,在等待120救援时,需将老人原地缓缓放平至仰卧位,解开领口,并将其头部倾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反流。若老人出现突然、快速的意识丧失、大动脉脉搏消失,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术。
误区五:随意搬运患者
事故现场,人们帮忙将受伤者搬到安全地带,虽然是好心,却可能帮了倒忙。搬运不当会致二次伤害。比如车祸常造成颈椎伤害,若在搬运中不注意保护,可能压迫神经,造成残疾。正确做法:情况不明时,切忌轻举妄动。搬运伤员有五大注意事项。1先急救,后搬动;2尽可能不摇动伤员身体;3随时观察呼吸、体温、出血、面色变化等 情况,注意给患者保暖;4人员、器材未准备完善时,切忌随意搬动;5运送伤者最好乘坐救护车,途中必须保持平稳,不能颠簸。
误区六:把“中风”昏迷者“摇醒”
不少人发现有人突然脑袋一下子耷拉在桌上,口眼歪斜流着口水、鼾声大作并昏迷时,都会不假思索地上去摇晃,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唤醒患者。有的人甚至拍打患者的脸,希望对方尽快清醒。这些动作都是不对的,因为在患者脑出血的时候头部受到晃动,会导致脑出血更快。正确方法:此时,如果患者坐在桌子边,应把他坐的椅子往前一推,把患者挤在桌子和椅子之间。如果患者已经溜到地下了,不能乱搬动患者。应该给患者摆成一个稳定的侧卧位。具体的操作方法:展臂、搭肩、圈腿、翻身。要点是让患者一侧肢体伸直,另一侧肢体弯曲成90度。整体翻身,保护脊柱呈轴线翻转。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