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新生儿发热的常见原因及处理

2016-05-27

体温升高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新生儿的肛温在36.2~37.8℃之间,腋下温度较肛温稍低,在36~37℃之间,当体温超过此范围时即称发热。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产热与散热容易失去平衡,故体温容易波动,新生儿对高热耐受力较差,当体温超过40℃并持续较长时间时,不仅可引起惊厥,还可产生永久性脑损伤,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一、发热的常见原因及鉴别诊断

1.非感染性发热   新生儿在热环境下首先是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快,加速辐射和对流作用,促进身体散热。但环境温度增至30℃以上,或腋温升至37.2℃时,新生儿开始出汗,汗珠先出现在前额、两侧鬓角,以后在胸部,足月儿大腿内侧也可微微出汗,新生儿虽有汗腺组织,但发育不完善,对热的反应仅是成人的1/3,出生10天后逐渐增强。早产儿汗腺功能更差,几乎不会出汗,在热环境下体温更易升高,小于胎龄儿汗腺功能与同胎龄适于胎龄儿的汗腺功能相同。新生儿出汗时呼吸频率并无明显增加,提示从呼吸道蒸发水分的量很少,如出汗尚不足以使体热散失,体温就上升。

新生儿腋温超过37℃即为发热。新生儿发热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儿科医生首先考虑是否有败血症,但实际上在新生儿室内最常见的发热原因并非败血症。其他可引起新生儿发热的原因有光疗是热输入过多,初生窒息影响了体温调节功能,以及保温或衣着过多尤其在夏天室内环境温度接近30℃时。

所谓新生儿脱水热是指生后2到3天,母亲乳汁分泌不足,婴儿水分摄入少,环境温度较高而使体温升高,表现烦躁哭闹、周身皮肤潮红和尿少,经适当降低环境温度或松开包被,多补充水分后,体温便可降至正常。新生儿脱水热应注意与围产期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颅内出血引起的发热区别。新生儿期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因汗腺缺乏,散热障碍,可引起长期发热,部分患儿可合并惊厥或其他先天畸形。冬天衣被捂盖过多,可引起焐热综合征而发生过高热。

2、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原虫类等引起的感染,均能使体温升高,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其他毒素作用于血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释放出一种内源性致热物质,可能为前列腺素E,作用于下丘脑前部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脐炎、肠炎以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都可引起发热。有时很难区别发热是由环境因素还是疾病所致,测定深部体温和周围体温之差如肛温?指(趾)温,有助于区别。当环境温度过高时,新生儿周围血管扩张,肛温与周围体温差减少,由疾病引起的发热,周围血管收缩,肢体变冷,增加了肛温与周围体温差,如深部体温与周围体温差超过1.6℃,提示发热由疾病引起。

二、发热的处理原则

     新生儿如有发热时,应以物理降温为主,新生儿居住室温以22到25℃为宜,如室内温度过高,应设法降低室温。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为头部枕冷水袋,当体温超过39℃是可用温水浴或温水擦浴,水温为33到35℃,擦浴部位为前额、四肢、腹股沟及腋下,忌用酒精擦浴,防止体温急剧下降,甚至低于35℃,反而造成不良影响。各种退热药如阿司匹林、非那西丁等在新生儿期容易产生毒性作用,或药物剂量稍大,可引起虚脱,在新生儿期应慎用。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