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
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定义: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是指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患,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大便失禁、性功能障碍、慢性盆腔疼痛等,是严重影响老年妇女健康及生活质量的疾病。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近年来引起妇产科学界广泛关注的妇女常见病。最常见的是子宫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美国的一项2万4千多人的流行病调查中,46%的妇女有盆底功能 的问题。英国医生调查了1万5千多名妇女,4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34%患病。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40岁以上妇女大约50%,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
子宫脱垂的患者常有阴道口有物脱出,影响行走,伴有下腹坠胀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喷嚏、大 笑甚至行走时发生不自主的漏尿。急迫性尿失禁患者主要表现为强烈尿意或尿急感,尿不自主排出,常伴尿频、尿急、夜尿和排尿不能自控 。
90%都有性生活质量不高(阴道肌肉不会和/或不能收缩阴萎)。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虽非致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专家呼吁全社会应重视及关爱妇女盆底疾病的防治。广大妇女自身更要重视这一问题,并积极预防。
因此为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改善妇女生活质量,盆底功能筛查及盆底肌肉康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如何进行盆底功能筛查:
由于该病与妊娠、分娩密切相关,及时进行产后盆底肌肉评估检测并开展康复训练,是极其重要的预防方法。
盆底筛查:通过问卷、手检、电诊断等方法,对有性生活史的妇女给予自愿的盆底功能检查及建立盆底档案。
筛查对象包括健康体检者、门诊病人中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慢性盆腔痛、子宫内膜薄、不孕的患者以及妇科所住院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产后42天复查者等。
三、如何进行盆底功能康复:
1、康复方式主要包括盆底肌肉锻炼、家庭康复器、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药物治疗等,适用于一般轻、中度FPFD患者、重度FPFD术前、术后康复者及无FPFD的健康者的预防。
(1)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要点
o 学习识别并有意识地控制盆底肌肉
o 掌握正确的方法(避免腹肌收缩)
o 根据盆底肌损伤情况(肌纤维受损的程度和类型)进行有针对性、个体化的训练
o 循序渐进、适时适量、持之有恒
临床发现高达七、八成女性在自己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时因方法不对而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反作用。
凭借高科技的生物反馈技术,精确客观地检测,评估盆底肌肉的肌力情况和纤维受损 类型,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采用不同频率、不同能量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训练,唤醒被损伤的盆底神经肌肉,增加盆底肌肉肌力 和弹性,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经过无创,无痛、轻松愉快的治疗过程。增强阴道的紧缩度,提高性生活质量,同时有利于预防、治疗盆底障碍性疾病如尿失禁等的发生。
2、盆底手术主要用于重度患者以及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如::针对尿失禁患者行TVT-O阴道前壁修补术等;针对POP患者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全盆底重建术、阴道封闭术、会阴体重建术骶韧带悬吊术、骶棘韧带固定术等。
四、盆底功能保健
对产后42天的妇女常规行盆底肌肉评估,指导产妇盆底康复治疗。要坚持经常锻炼盆底肌群。最简便的方法是每天做三次5-10分钟凯格尔运动,可以明显改善尿失禁症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的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清淡饮食,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防止因便秘而引起的腹压增高。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发现阴道有堵塞感,大小便或用力时有块状物突出外阴,或尿频、尿失禁等症状,要及时就诊治疗。
盆底肌,就是骨盆底部的肌肉,它象弹簧床样,承托和支持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并有多项生理功能:控制排尿、维持阴道紧缩度、控制排便、增进性快感。盆底肌在女性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健康宣教希望广大群众对该疾病有充分认识,加以重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努力降低FPFD对妇女健康的威胁。 通过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妇女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