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善用黄芪治疗夏季常见病

2016-05-25

     进食中药是补气的最好方法,防止夏季常见病不可错过补气良药黄芪。是否饮食失调,或者家中有年老体弱,甚至是久病难愈,这些都很有可能是气虚所致。气虚之人常感到倦怠无力语言低微、懒言少动,动则气短或气喘、呼吸少气、面色发白,头面四肢浮肿、饮食不香、肠鸣、消化不良、多汗自汗,动辄易患感冒等。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它来源于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临床应用时习惯分为生用、蜜炙、麸皮拌炒3种,其药效各有不同,生黄芪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等;蜜炙黄芪多用于补中益气;炒黄芪多用于益气健脾。

    黄芪的药用与食用功效

    中医认为,黄芪能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利水消肿,安胎益血的作用。对于贫血、浮肿、体虚多汗、胎动不安、子宫脱垂、气血两亏、阴虚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疗效。单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人到中年以后,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话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

    古人不仅善用黄芪治疗疾病,而且善用黄芪补益身体。黄芪不仅是医疗中的常用中药,而且也是经济实惠的滋补品和调味品,可用于煲肉、泡酒、做菜、调味、去腥。民间常用黄芪煨大枣,黄芪炖母鸡,黄芪煮黑豆,则更是美味佳肴,补益上品。其营养丰富,既补身体,又别有风味,为产妇、老弱、病后体虚者的上好补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焕发,体质增强,荣颜润肤,延年益寿。

    服用黄芪注意事项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黄芪是一味很好的强壮补益药,一般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它是一种温补性药物,补气升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所以凡有感冒发热、胸腹满闷等症者,不宜服用黄芪;如患有肺结核病的人,有发热、口干唇燥、咯血等症状者,不宜单独服用黄芪;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服用黄芪。此外,有研究表明黄芪可使染色体畸变率和细胞微核率明显增高,故孕妇不宜长期大量应用。

    夏季常见以黄芪为主药的方药5例

    当归补血汤 方药:黄芪50克,当归10克。

用法: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能:补气生血。主治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归脾汤  方药:黄芪、龙眼肉、茯神、炒枣仁各9克,白术、人参各6克,木香、炙甘草、远志、当归各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

功能:可治多种出血性疾病,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

    补中益气汤  方药:柴胡、黄芪、陈皮、当归、灸麻黄各6克,党参、白术、阿胶、紫草各10克,大枣10枚,仙鹤草20克,甘草8克。

用法:水煎,饭前或者空腹温服。

功能:升阳补中,益气合阴。可治疗过敏性鼻炎、消除疲劳、补益脾胃等。

    玉屏风散  方药:黄芪300克,防风、白术各100克。

用法:研成细面,日服2次,每次15克,吞服。

功能:固表止汗,用于体虚自汗,容易伤风等症。

    补阳还五汤  方药:生黄芪60克,当归尾、赤芍各6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补气活血,祛淤通络。用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截瘫、下肢痿废、便干尿频及尿失禁者。本方可用于中风后遗症、脑血栓形成及小儿麻痹后遗症。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