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浅谈秋季养生之道

2015-08-14

 

 

天气渐渐转凉,迎来了天清气爽的秋天,人们明显感到比夏天要舒服得多了。可是,却会有困倦疲乏的感觉,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秋乏。秋乏现象主要是为了补偿因为夏季人体的超常消耗而形成的保护性反应。因此,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立秋以后,昼夜温差增大,而且“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应该注意加强御寒锻炼,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气候环境。古人云:春捂秋冻。立秋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添衣加裤,而应该尽可能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尽量不加外套。做到真正的薄衣御寒始于秋。

燥是秋季的主气,很多人就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秘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秋燥还容易伤肺,引起呼吸道感染。此时养生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一天饮水量不能少于2斤;应该以滋阴、去火的为主,如菊花茶、银花露、枸杞等清肝明目,降压去火的东西。此时最好能多吃些梨,生吃能清火,熟吃能滋阴。有条件的不妨吃些秋梨膏、养阴清肺膏等滋阴润肺的中成药。

同时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在饮食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藕、鸭肉、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进补需要注意不宜过多,以免“饮食自信,肠胃及伤”。

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即所谓“秋老虎”出现。但中秋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身体一旦不适,便易伤风感冒,旧病也易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有调查研究表明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而且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适当的早起,亦可减少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在锻炼时,一方面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另一方面要针对季节特点进行自我锻炼。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以微微出汗为最佳。此时可逐步进行一些耐寒锻炼。

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急性胃肠病的高发期出现症状者,应及时就医,还要防止扩散蔓延。要做好预防工作,关键是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防止食品污染,不吃生的、腐败的和未经煮熟的食物。冰箱内的食品要生熟分开,进食前要烧熟煮透。

除了饮食、起居及运动的养生,秋季还应注意精神养生,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会因此产生凄凉、垂暮之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这时,人们应该保持神志安宁,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