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护理十忌
国内外的调查资料均表明,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因素中,家庭照顾占首位。有针对性的家庭干预能改善家属对患者照管的态度,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1忌让患者自己保管药品。患者出院后看似“好了”,但是有些精神症状并未完全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在常人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也能诱发患者发作,此时自己保管的药品恰好成了最方便的自杀工具。
2忌让患者自行服药。精神疾病患者有部分病人即使出院后也不能恢复自知力,仍然不承认自己有病,因此没有家属看管很难做到按时按量服药,还有部分病人即使有家属看着也会想方设法不吃药,因此服药后不能让患者立刻离开监护人的视线,防止患者把药扔掉或压在舌下又吐出。
3忌自行减药或停药。精神疾病患者大都需要维持用药,维持用药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有效措施,对于首次治愈出院的患者,一般维持用药2-3年,而反复发作的患者用药时间更长,甚至终生服药。因此 即使症状消失,也不可随意停药,一定要听从医生的指导。
4忌不观察服药后疗效。家属要随时观察患者服药后的效果,有无不良反应,一旦发现要及时与医生联系,或直接到医院复诊。
5忌不遵从出院医嘱。有些抗精神病药物会引起肝功能、血细胞的异常,如氯氮平会引起粒细胞下降,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家属对于医生要求的定期检测血常规、定期检查肝功能等出院医嘱,切不可随意改变。
6忌让患者“无所事事”。千万不能整天让病人呆在家里,不与人交往,那样,结局是病人社会功能明显下降,不能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甚至会加快病人衰退,使病人成为废物。根据病情适当安排患者做些家务劳动等活动,来锻炼患者的社会劳动技能,可教给患者怎样主动找活干,如何与各种人交往以及如何使用公共设施等。
7忌让患者独居一处。家庭成员要对患者的精神、行为动向、睡眠等有一个动态的把握。尤其是病人在病情开始好转精神症状逐渐消失时,常常会出现许多矛盾心理,此时情感最脆弱,分辨能力低下,不能与正常人同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若处理不当,容易使病情发生波动,易使患者产生猜疑或嫉妒,甚至产生攻击行为或外走,与家人保持接触,既有利于病情观察,也有利于缓解病情。
8忌与患者言语对抗:病人的病态表现如幻听和妄想是病理表现,不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争吵或者摆事实讲道理想说服纠正病人,都是对牛弹琴,激化矛盾。在病例中,我们见到太多的杀害亲人案件,大部分或多或少是因为与病人争吵激化矛盾所致。对患者的病态幻觉或妄想,可以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只有积极用药,病态表现和想法才会消失,严重时要及时就医。
9忌歧视患者。家属要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病,不要把精神疾病当成是一种耻辱,是一件丢脸的事,家人首先要做到不歧视,社会才会不歧视。
10忌不及时就医。出现复发迹象如失眠、幻听、拒服药应立即就医。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