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与疾病
一年四季的寒暑往来,气候变异,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影响,为了适应气候变化,人体的生理活动亦随四季的更替出现周期性的节律,节律破坏就会形成疾病或使旧病复发。 季节变化与人体疾病的发生关系,早在二千年前我国古代医学著作《内经》中就有记述:“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说明了我国古代已认识并重视季节与疾病关系。 季节变化与人体疾病的关系也为现代医学证实,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变化,能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是破坏了人体的内环境平衡。主要是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功能异常,使一些活性物质如乙酰胆碱、组织胺类物质增多,机体的应激性增强.免疫功能减低,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过程加速,招致了疾病发生和发展。现已将医疗气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强天气、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理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减少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负面效应以及突发疾病事件的影响, 使人体有效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
四季气候变化与疾病有明显的关系有哪些。
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出现,气温忽高忽低,昼夜温差大,这降低了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容易引起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疾病的发作,人对空气的冷热刺激过敏,从而诱发哮喘发作。 春季花粉,尘螨和病菌飘浮在空气中,过敏体质的人一旦吸入,很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春季气候多变,容易扰乱人体生理功能,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精神病发作。
夏季,气候炎热,在暖气团控制下,气温高,湿度大,风小,这时人们往往感到闷热、气促、易倦,体质弱的人在阳光下曝晒或在温度高而又不透风的屋子里呆久了,会引起中暑。 夏季流汗使我们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加上夏天胃口比较差,没有足够的营养及时补充,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贪图凉爽,热时用冷水冲头或洗冷水澡,睡觉时对着电风扇、空调吹个不停,这些都可以引起夏季感冒的发生。夏季气温高、蚊蝇多、病菌传播快,因而容易引起消化道传染病或其它疾病的流行。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它除了与苍蝇繁殖活动有关外,还和天热人们喜欢吃生冷食品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有关。炎热的夏季,人体出汗较多,在夏天最容易“脱水”。“脱水”会使血液黏稠,这对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或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发生中风的几率自然增高。夏季有利于各种真菌、细菌的繁殖生长,人在出汗后没有得到及时清洗,真菌在皮肤上繁殖,形成丘疹、水疱、鳞屑等,损害皮肤,引起皮肤癣病。常见的皮肤癣病是足癣、体癣和花斑癣。
秋季天高气爽,人的食欲提高,多食暴饮易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易引起腹部着凉,致使肠蠕动增加而导致腹泻。常见急性肠炎,由于细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其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
秋季雨少天干,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人易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症状,俗称秋燥症。秋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慢性咽炎,咽粘膜慢性炎症、感冒、鼻炎等。
秋季气候多变,早午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引发支气管哮喘,在易感者中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还会引起气管炎和肺炎,有哮喘的病人,症状也往往会加重。
冬季由于天气寒冷、干燥,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是流感和感冒。气温下降,哮喘病发作增多,要远离过敏源,要注意保暖,以免寒冷诱发呼吸道疾病和哮喘可以持用药预防和加强锻炼。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时节,寒冷易使病情发展,冠心病和中风的病死率与气温有关系明显,寒冷不仅可引起血管的强烈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还可诱发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及脑血管意外等病,冬季脑血管疾病病人死亡率明显增高。
冬季特有的低体温综合征。这也是老年人冬季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低体温综合征是一种机体受寒冷刺激,以体温降至35℃以下,为主要表现病人自觉畏寒怕冷、皮肤湿冷、四肢冰凉、不愿起床。
在防止气候变化对人体不良影响,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气候变化特点,可以避免或减轻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期根” 是有科学道理的,主要包括饮食养生、适度运动、精神疗法和康复锻炼。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