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关于“人类血型”鲜为人知的秘密
一提到血型,人们常常会联想到自已是什么血型,如A型,或B型,亦或O型、AB型。中国人口有13亿多,只有4种血型,平均每种血型有3亿多人,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人只拥有一种血型?血型到底是个人的特征,还是集体、种族的特征呢?有专家分析认为, O型血在人类学上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血型,也叫做狩猎血型; A型血是第二种最多见的血型,其祖先是最先从事农耕作物的,也叫做农耕血型; 与O型和A型相比,B型却是人类学上较晚出现的血型,这类人是最早习惯于气候和其他变迁的游牧民族,也叫做游牧血型。 AB型为最晚出现、最稀少的血型,占总人口不到5%。这类人拥有部分A型血和部分B型血的特征。在中国北方长城的两边,匈奴、突厥、鲜卑、女真、契丹、西夏等等古老游牧民族,肉食为主,B型血占了大多数。现在蒙古、满族中B型血占40~60%。
其实血型是指红细胞上的抗原,依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人类红细胞上的抗原有很多种,ABO血型系统只是其中一种,自1900年Karl Landsterner发现ABO血型以来,相继发现了Rh、Kell、Duffy、Jk、MNSs、Di及Do等系统,到2012年底,已经发现并被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有31种,其中最重要的两种血型系统为“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Rh血型也就是人们常常讲的“熊猫血”,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稀有血型,我国Rh血型阴性人群仅占总人群的千分之三左右,绝大多数人为Rh阳性血。
大家都知道,人类血液中的主要成分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斯奈尔发现了组织相容性。法国人多塞在人体内发现了主要组织相容性(HLA)复合体,即人体白细胞血型。美国人贝纳塞拉夫证明了HLA系统在免疫中的作用,发现对疾病的易感性系由遗传决定,与输血、移植急性排异反应有密切关联,并且也是传统意义上大家比较熟悉的,即为经典HLA基因,包括I类基因A、B、C,II类基因DR、DQ、DP。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已从最初发现的红细胞血型系统后,又先后发现了白细胞血型、血小板血型等。
据统计,扬州每年参加无偿献血的人数约为4.5万人左右,其中,献血人群中的血型分布情况为A型约占31%、B型约占27%,O型约占32%,AB型约占9%左右;Rh血型约占0.4%左右。
另据临床资料统计,血型与疾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如1/3的癌症病人是A型人,A型的人较易患中风、癌症等多种致命性疾病;B型血的人患结核病、口腔癌、乳腺癌和白血病的比例也普遍高于其他血型的人;AB型血的人则患精神分裂症比率较其他血型高出3倍多;O型人则易患胃、十二指肠溃疡、前列腺癌、膀胱癌、新生儿溶血病等疾病。 血型在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此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有血型,其实,动物也有血型,但和人类不一样,人类通过对动物血液的研究,发现动物的血型也很复杂。例如,狗的血型有5种,猫的血型有6种,羊的血型为9种,马的血型为9~10种,猪的血型有15种,牛的血型达40种以上,蚕是ZW型的,苹果是O型,植物也有血型。
总之,血型是遗传的,终身不变;血型抗原是复杂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的。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