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长期耳朵流脓不能忽视

2015-08-05

 

 

耳朵流脓俗称“烂耳底”,确实很常见。多数人认为烂耳底不算大毛病,其实不然。长期耳流脓,轻者影响听力,重者可能危及生命,所以不容忽视。

 

那么,长期耳朵流脓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一般是由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引起的。慢性中耳炎是中耳、乳突(就是耳朵后面骨头内部蜂巢样气房)的慢性炎症,主要有长期反复耳朵流脓、听力下降,部分人可有耳痛、头晕、耳鸣等。慢性中耳炎一般分三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

单纯型中耳炎最为常见,多因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经咽鼓管上行感染所致。耳朵流的脓水像黏鼻涕一样,一般没臭味,脓汁时流时止.病情时好时坏。该类型病变主要位于中耳鼓室粘膜层,一般没有肉芽或息肉形成,因此又称为粘膜型。当粘膜受感染发炎时,及时适当的治疗,鼓膜穿孔处引流通畅,炎症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于子龙

骨疡型中耳炎是一种较重的中耳炎耳流脓较多,且持续时间长,脓中可带血丝或耳内出血。严重时也可发生各种并发症,需要保持引流通畅,局部用药,促使耳部干燥,并定期复查,包括CT检查,如果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则要手术治疗,就不是仅仅靠吃点药、点点药水就能解决问题的。

胆脂瘤型中耳炎是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所谓胆脂瘤并不是真的肿瘤,它是因为鼓膜松弛部分长期穿孔,外耳道的上皮细胞长入中耳腔里。由于炎症长期不愈,这些上皮细胞活力增强,层层脱落的上皮组织堆积和增大,压迫而侵犯周围骨头,使骨头吸收破坏。这时如果拍一张颞骨CT就会显示出一个样的东西来,的中心部分因缺乏营养而分解坏死产生恶臭,因其中含有胆固醇,所以取名为胆脂瘤。胆脂瘤可以破坏骨质,导致颅内外感染,如脑膜炎、脑脓肿、面瘫、眩晕,甚至危及到生命。因此一旦确诊是胆脂瘤,原则上应及时手术。

慢性中耳炎作为耳鼻喉科的常见病,怎样做好预防呢?下面几点对于预防中耳炎的发生及中耳炎病人的复发有一定的帮助。

1、保持耳内干燥、清洁。洗澡或游泳时尽量避免耳朵进水,如果进水,可能容易滋生细菌。若已进水时,可以用棉棒清洁,但深度不要太深。

2彻底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保护鼓膜的完整,降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率。

3戒烟戒酒,尽量避免感冒,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可经咽鼓管上行导致中耳感染,从而诱发中耳炎 

4、要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按时作息,保证睡眠;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5、老人住房应通风透光,保持空气洁净及适宜的温度湿度。饮食上注意营养,常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要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预防感冒。

6、擤鼻方法要正确,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侧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防止鼻涕进入中耳。

7、得了中耳炎应及早到医院接受正确治疗,防止慢性中耳炎加重。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中耳流脓、听力下降的病人,但自认为不防碍工作和生活,更不知其严重后果,往往不在意。因此要广泛宣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对人体的危害,使此类病人都能得到早期的积极治疗,以避免出现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的严重后果。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