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儿童如何选用口服抗菌药

2015-08-04

 

 

感染性疾病是儿童中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就诊率较高的病因之一,需要应用抗菌素治疗。本文主要从儿童易感染的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出发,来讨论儿童如何选用口服抗菌药物。

口服给药永远是最自然的给药途径,具有安全性好、依从性好、给药方便、多次给药,便于维持稳态血药浓度等优点,而这些优点,恰恰是儿科所需要的。所以,如何选用口服抗菌素,成为儿科诊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如果诊断正确,选药得当,许多疾病可以不用输液便能治好,大大节省了医疗资源。目前我国抗菌药物滥用所造成细菌耐药已成为严重问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儿科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尤为凸显,但在儿童使用抗菌素的治疗方案中,医生既不能一味地谨小慎微,为避开使用抗菌素而耽误治疗;也不能专挑最新最好的抗菌素来用。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根据儿科门诊数量,患儿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就诊者居多,分占就诊率的第一、第二位,所以,门诊患儿的口服抗菌药的选用应从这两类常见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感染谈起。

1. 急性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分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为小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人每年可发病数次。病原体主要侵犯鼻、咽、扁桃体及喉部而引起炎症。若炎症局限某一局部即按该部炎症命名,亦常用“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名词诊断,简称“上感”。

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90%以上为病毒感染,而支原体和细菌感染较为少见。细菌感染多为继发,因为病毒感染损害了上呼吸道局部防御机能,致使上呼吸道潜伏菌乘机侵入。少数为原发感染,所以,凡是发热超过3天以上,经过常规口服抗病毒药物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不缓解的,便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主要细菌感染种类,我院通过咽拭子做病原微生物培养,发现主要以β溶血性链球菌A组、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葡萄球菌为多见,其中学龄儿童多见肺炎链球菌感染,婴儿以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较为常见。这与《儿科学》介绍的病因相符。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感染。经过痰培养统计,患儿主要以肺炎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A组、葡萄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多见。近年由于抗生素使用泛滥,许多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如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鲍蔓不动杆菌等细菌感染亦不少见。

2.消化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包括急性胃炎、胃肠炎、肠炎。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大肠杆菌、沙门属菌、志贺菌属等,大部分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胃肠炎在以前生活水平低下时期多见,近年少见。

药物治疗的应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1)链球菌为呼吸道感染主要的病原微生物,推荐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青霉素类抗菌素依然对链球菌有特效,效果优于头孢菌素,甚至对中等耐青霉素的链球菌,只要加大药量,缩短给药时间,仍然是有显著疗效。单药阿莫西林在耐药菌的围攻下,已经独木难支,但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莫西林抗感染能力提高到可以对抗中等感染甚至以上的感染上来。而且青霉素制剂副作用小,半衰期短,代谢快,肝肾负担小,非常适合用于儿童甚至新生儿。所以在口服抗菌素的初选方面,可以适当地考虑侧重于上述抗菌谱的药物。

(2)剂型  小儿不同于成人,在口服给药时要考虑小儿依从性、方便性、有效性、在剂型上口服一般选用液体制剂、颗粒剂、干混悬剂、分散片。便于小儿吞服。

(3)儿童年龄段小的,须考虑抗菌谱较为均衡的抗菌素,首选第二代头孢类抗菌素,如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头孢呋辛等。年龄段越小,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机会越大,特别是一些小婴儿出现上呼吸道感染,且发热不退者。

(4)对抗革兰阳性链球菌选择第一代头孢抗菌素中的头孢羟氨苄,对革兰阳性链球菌的杀灭能力也很强大,且在青霉素酶中稳定、副作用小,可应用于婴儿。由于该药有分散片,也可以溶于奶、水等液性食物中,给药方便。

(5)对抗革兰阳性球菌 选择克拉霉素优于阿奇霉素,而从抗支原体方面来说,阿奇霉素的效果更强一些。但是对于局灶性感染灶(如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耳炎、鼻窦炎、皮肤脓包、疖子等)来说,两者效果相当。所以,对于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可以首选口服阿奇霉素;对于顽固干咳的患儿,或是体温较为顽固的学龄儿童,要考虑支原体感染的可能,可以首选阿奇霉素,结合止咳、化痰等中成药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另外,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考虑选用β-内酰胺酶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口服。

(6)对抗革兰阴性杆菌 选择第三代头孢类抗菌素,常见的第三代头孢类抗菌素有头孢克肟、头孢泊肟等。这类药物一般对革兰阴性杆菌抗菌效果较好,在呼吸道感染时一般不选用,应用于消化道或泌尿系感染时,如急性胃肠炎、尿路感染等。也可以用来治疗婴幼儿的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