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治癌症
有些癌症患者以为单纯服用名贵中药,如鹿茸、龟板、冬虫夏草,就能减少和消除肿瘤细胞,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
恶性肿瘤虽是局部病变,但其全身复杂多变,应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来调节阴阳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平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到辨证施治,从而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所以,科学的做法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
癌症患者手术后接受放、化疗,临床常见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特别是在多次放、化疗后,导致机体免疫力急剧下降、白细胞下降、贫血与肝肾功能损伤等。放、化疗的副作用常影响后续治疗的正常进行。我们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来提高机体免疫力,调整机体内环境,抑制和消灭残留的癌细胞,为西医的连续治疗创造条件。
中医药与手术配合,与放化疗配合,与生物治疗配合,在抗癌中大有作为。作为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化疗和放疗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但是,它们均为双刃剑,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存在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合理地辅以中医药,既可减毒增效,又可保护正常免疫功能,使之损伤尽可能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决化疗药物的多重耐药性;在手术后的恢复期及放化疗的间隙期,能尽快修复手术及放化疗的创伤。这点在现代医学界基本可以达成共识。中医药在难治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上我们所说的肿瘤属于难治性主要体现在肿瘤本身难以根治,或对西医疗法不敏感,如胰腺癌、胆囊癌、脑胶质瘤、平滑肌肉瘤等。已经转移或复发了的肿瘤、迁延难愈或者长期接受放化疗的肿瘤也属于难治性肿瘤。在这些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药是不可或缺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肿瘤在早期手术切除或放疗、化疗后通常会有较好的疗效,或者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但一旦进入中晚期,就目前来说,西医对其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求治于中医,或者要求配合中医治疗。有的人可能认为中医治疗癌症起了“安慰剂”的作用,不妨想一想,如果没有疗效,一两个人这么做了还说得过去,可是却有这麽多的人来看中医,难道是巧合吗?在肿瘤的防治过程中,中医怎么起作用?一方面改变机体的内环境,这对肿瘤的生长是有主要影响的;另一方面可以解决肿瘤放疗、化疗的副作用,有一些病人做完放化疗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白细胞降低,掉头发等,这方面中医有很好的疗效。此外,中医还可以解决一些临床症状如饮食、睡眠、二便等,这就是中医的优势,不仅可以改变肿瘤生长的环境,延长患者的寿命,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现代人很提倡防微杜渐。但遗憾的是为什么不早期的时候用中医中药的方法介入治疗呢?
现在中国的肿瘤患者,特别是到了中晚期以后,选择中医药疗法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实践证明:中医药在肿瘤的辅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放疗、化疗的副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有一位患者孟某某,70岁,胰腺癌,2012年3月住本院手,同年4月开始服中药,服药至今,目前精神状态较好。患者,任某某,是本院职工的父亲,患了肺癌,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在接受同步放化疗(国际上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的同时坚持服用中药治疗,较高质量地生活了整整四年时间才安然去世,这充分证明了同步放化疗配合中药疗法治疗肺癌效果更好。
许多重大的疾病,包括肿瘤等的防治方面,当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个体化治疗上时才恍然大悟。一千八百多年来中医学所倡导的个体化治疗和整体医学理念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最先进的。那么什么是个体化治疗呢?个体化治疗实质上就是因人制宜,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将发现中医治病看到的不仅仅是生病的人,还应当看到他们生存的环境。不仅要看到某一个患病部位,还应看到整体。在临床实践中,如果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丢掉,针对某一类疾病制定一个统一的治疗方案或设定中药处方,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推广使用,试想这样的“中药”还是中药吗?这样就丢弃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灵魂,偏离了中医的基本思维,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也就不复存在。
临证中,我曾经面对这样一位女性患者,葛某某,是本院职工,因咳嗽前来就诊,曾住院治疗效果不佳,表现为一阵阵的咳嗽,尤其是在发脾气或着急时咳嗽更加明显。患者平时面红,性情急躁,我们称之为肝火犯肺证,其病位在肝和肺,我采用疏肝止咳法治疗,服药10剂后咳嗽痊愈。《黄帝内经》中有一句指导性的名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简单认为咳嗽单纯是肺的问题,那么在辨证上就会出现病位的漏诊。类似的病例在中医临床诊疗中也常常见到。
再比如,临床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肠易激惹综合征”(中医病名叫“泄泻”)的患者,经常性大便不正常,因此在一般的惯性思维中很容易想到是肠的问题,是炎症,在治疗中往往使用的是清热解毒消炎的中药,如蒲公英、败酱草、黄连之类,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但如果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后就会发现此类患者大便不正常通常表现为有时干有时稀,我们称之为大便溏结不调,且当情绪紧张情志不稳时表现得更加明显,饮食不正常时也容易反复发作。这种病之所以容易反复发作,如果站在中医整体的角度去看的话,根据病证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病的本质是肝脾不调,其病位在脾和肝。针对这一病机,用调理肝脾的方法来治疗,往往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如果我们看到的只是大肠和细菌,那结果就不一样了,所以很多时候不是中医不行,而是医生的辨证思维存在问题。
去年夏天,本院一位西医主任医师,发高烧,住院了10天,用了抗生素、激素治疗,高烧还是退不下来,无奈之下还是找中医会诊。我说:“那就开三剂中药试试吧。”他的家属立即按处方抓了药回去给他服下,第二天体温就降至37.8℃,这样又连续服药3天后体温恢复了正常。他很高兴地对我说:“看来中药还真管用。”在本院胸外科、骨科、血液科也有很多发热的病人,表现为气虚、阴虚、血虚或外感的不同,在治疗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发热的不同病机所选择的方药效果都很好。中医讲求“一人一证一方”,我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仔细分析辨明发热到底是“气虚发热”还是“血虚发热”抑或“外感发热”、“阴虚发热”等各类证型,所选方药切中病机,患者在药后体温都恢复了正常,明显改善了生活质量,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我所选方药的疗效。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