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怎样合理应用中成药

2015-08-03

 

 

中成药是祖国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处方和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药物。由于其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因而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但如果对其缺乏全面了解而盲目滥用,则可导致疗效降低、无效或严重不良反应。为了使中成药的应用能够做到合理、安全、有效,在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辨证论治

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而产生的,而中医药理论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论治是辨证的目的。所以,应用中成药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辨证论治用药,而不能简单地按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证,不经辨证,盲目使用。如感冒在中医看来就有风寒、风热、暑湿等多种;风寒感冒宜选用辛温解表药(如正柴胡颗粒、九味羌活丸等),风热感冒宜选用辛凉解表药(如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等),暑湿感冒宜选用祛暑湿解表药(如藿香正气软胶囊、新加香薷饮等)。如果不辨证施治,有时不仅不能奏效,反使病情加重。使用中成药时尤其应该注意“异病同证”或“同病异证”等情况的辨证论治,对证用药,才能做到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2.用量与用法

有些疾病尽管辨证和选药准确,但由于用量不当,也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有相当一部分中药方剂做成成药时与汤剂比较起来,其中有些成分用量相差悬殊。如银翘解毒丸,12丸的药物含量仅相当于汤剂每剂药量的2%4%,按常用量服用效果较差,应适当增加用量,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很多中成药用量都有此弊病,因此,适当加大一些中成药的用量是必要的。然而,如果不了解药物的成分,尤其是含有毒性的或不良反应较大的成分,随意加大剂量,不但无法达到治疗目的,反而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中成药的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

中成药的用法应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及不同的疾病而定。如病在上焦、中焦、下焦可分别按饭后、两餐之间、空腹服用为宜;服用补阳益气、行气活血、软坚散结药宜晨起顿服,这是借助人体之阳气、脏气充盛之势,有利于祛邪取效;而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平肝息风之品,则宜傍晚顿服,以获滋补收涩、安定平息之功;对于一些含对消化道粘膜有较大刺激成分(如冰片、乳香、没药、朱砂等)的药物宜饭后服用,以减少对消化道粘膜的刺激。总之,中成药用法是否正确,对提高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3.中成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

实践证明,中成药与西药的合理联用,可收到比单纯使用西药或中成药更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如联用不当,则可出现相互削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身体健康的不良后果。所以,联用时一定要慎重,在不了解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不能盲目合用。临床上中成药与西药的配合使用,应注意避免下列问题的发生:

1)形成难溶性物质:含丹参成分的中成药如丹参片等,不能与西药胃舒平同服,因为丹参片中的主要成分是丹参酮和丹参酚,能与胃舒平中的氢氧化铝生成络合物,而不能被胃肠道吸收,使疗效降低;以大黄、地榆、石榴皮、虎杖等中药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含有大量鞣质,与西药麻黄素、奎宁、洋地黄、硫酸亚铁、维生素B1等同服,可产生沉淀,不利于吸收,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导致多发性神经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2)发生酸碱中和:酸性中成药如保和丸、乌梅安蛔丸、五味子丸,与碱性西药如碳酸氢钠(小苏打)、胃舒平、氨茶碱、氢氧化铝等同服,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从而会降低药效。

3)产生有毒化合物:安宫牛黄丸、牛黄解毒片等含雄黄的中成药与含硫酸盐、硝酸盐的西药合用,会使雄黄中的硫化砷氧化而增加毒性;含汞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紫雪散、苏合香丸等,与西药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碘化钠等同用,会在肠道内合成刺激性较强的溴化汞或碘化汞,导致药源性肠炎。

4)发生酶促反应使药效降低:含乙醇的中成药如史国公药酒等与苯巴比妥、安乃近,降糖灵、苯妥英钠等西药合用,由于乙醇是药酶诱导剂,能增强肝脏药酶的活性,而使这些西药在体内的代谢加快,半衰期缩短,疗效降低。

5)发生拮抗作用: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升高血糖,故含有鹿茸的中成药如鹿茸精、鹿胎膏等与胰岛素、降糖灵等降糖西药合用,会抵消降糖西药的降糖作用;安宫牛黄丸、紫雪散等含犀角、珍珠的中成药,如与黄连素同服,因犀角、珍珠含有的蛋白质及其水解生成的多种氨基酸,同黄连素有拮抗作用,彼此影响疗效。

6)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丹参注射液与维生素C针剂混合注射,可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可导致西药作用降低甚至消失;含碘成分的中成药如昆布丸等,与抗结核西药异烟肼同用,可发生氧化反应,可使其失去抗结核杆菌的作用。

7)增加毒性:以苦杏仁、桃仁、枇杷叶为主要成分(有呼吸中枢抑制作用)的中成药如橘红丸等与西药吗啡、杜冷丁、磷酸可待因等麻醉、镇咳药同用,增加抑制呼吸的毒性,导致呼吸衰竭。

因此,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中,首先要充分认识西药的成分和中药有效活性成分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否则会误导用药,降低疗效,甚至发生不良反应。

4.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人们通常易忽略中成药不良反应问题,其实中成药也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过敏反应,特别是一些中成药服用时间过长,服用剂量过大,副作用就更明显。如云南白药、牛黄解毒丸、羚翘解毒丸、六神丸等,易引起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肤瘙痒、固定性红斑等,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上消化道出血和内脏损害。中成药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较轻微,个别人亦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过敏反应。对中成药过敏反应要有充分认识,凡是对药物有过敏的,以及家族中有变态反应史者,服用上述中成药时应提高警惕,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一般可自愈,必要时可给予抗过敏治疗,严重者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又如含有朱砂的中成药活络丸、冰硼散、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冠心苏合丸等,长期服用可出现慢性汞中毒症状: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蛋白尿、甲状腺肿大等,严重者可出现心、肝、肾及脑中毒。

5.中成药剂型的选择

在应用中成药时,还应合理选择剂型。丸、片剂吸收慢而作用持久,适用于轻、慢性病者;冲剂、散剂、胶囊剂吸收较快,适用于急性病者;浸膏剂通常以滋补为主;注射剂因作用快,吸收迅速,适用于重症、急救。

总之,使用中成药一定要遵循中医药理论,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剂型、合理的用量及用法,同时也要注意中西药联用的禁忌、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等,这样才能做到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