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疗效好花钱少
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丹毒的发生常伴随有皮肤粘膜的擦伤及其他细微不易发现的皮肤破损,如足癣引起的烂脚丫,被蚊虫叮咬后抓痒致皮肤破损,挖鼻孔,掏耳垢等,尤其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非化脓性真皮炎症,致病菌多经皮肤或粘膜破伤处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什么人易患丹毒?
(1)体表有慢性病灶者。 颜面丹毒多由鼻、咽、耳等处的病灶而引起,特别是鼻炎患者以及经常用手挖鼻的人容易患丹毒;下肢丹毒则多由足癣或下肢外伤引起。(2)机体免疫力降低者。 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病的促发因素。因此,即使是鼻炎和足癣也应积极治疗,并且不要养成用指甲狠挖鼻孔的习惯。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患有肾性水肿时,更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完好无损。
丹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丹毒的潜伏期一般2~5天。发病前有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边界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面部损害发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常与脚癣有关。并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轻。婴儿多见于腹部,与脐部感染有关。愈后遗留有色素沉着。
临床特点:
一、病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二、先驱症状:畏寒、全身不适、高热,39~40℃
三、好发部位:小腿、颜面部。
四、皮损特点:鲜红色水肿斑,表面紧张发亮,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 Fig1。
五、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
六、自觉症状: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
七、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增高
该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
丹毒的治疗:
西医治疗方法
1、全身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并及时对症治疗,抗生素以青霉素疗效最好,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常能恢复正常,但需持续用药2周左右。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四环素、红霉素等。如果患者为复发性慢性丹毒,应检查足趾等处有无足癣,检查鼻前庭及外耳道等处有无感染病灶,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对复发性丹毒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间要适当延长。
2、局部治疗
患肢抬高,外用抗生素软膏的意义不大。用醋酸铝溶液、雷夫奴尔溶液,可减轻充血程度及疼痛,肢体部有淋巴水肿时,可试用透明质酸酶或皮质类固醇激素混合液作皮损内注射。
3. 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
4. 外科疗法:对以上治疗方案无效的持续性硬性水肿,可推荐用整形外科治疗。
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为主,可由风湿热诸邪化火而致。其中发于颜面者,又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发生于新生儿或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或游火。中医治疗丹毒,可分内治、外治两种方法,内治法以辩证施治为主,临床可分为四种类型:(1)风热火炽证, 见于头面、耳项、臂膊等处,灼红,重则双目合缝,不能睁开。伴见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以散风清热解毒为主,方以化斑解毒汤加减。(2)肝经郁火证, 发于胸腹、腰背、胁肋、脐周等处,红肿,向四周扩展,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清肝利湿解热为法,方以柴胡清肝汤加减。(3)湿热火盛证,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伴见纳少,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法,方以利水渗湿汤加减。(4)毒热入营证 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治以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水煎服,日1剂。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或牛黄清心丸,选用一种。在内服中药的同时可配合外治法即局部用清热解毒之中药外敷:初期用仙人掌、马齿苋、芙蓉叶、绿豆等,任选一种,捣烂外敷,干则换之。中后期红肿稍退,可改用金黄膏或如意金黄散,蜜水调敷。对反复发作的丹毒,可服药预防:生薏仁米30g。每日煎服1次。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忌食辛辣、荤腥、油腻之品,多吃蔬菜、水果,尽量减少与健康人的接触。丹毒的治疗,中西医各有优缺点,西医针对致病菌,运用抗生素,针对性强,但由于临床滥用抗生素导致病菌抗药性越来越强,有时医生被迫选用高档抗生素,这就大大的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西医其它疗法尚未得到临床广泛推广运用。而中医运用辩证论治方法,针对发病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方药从整体着手进行治疗,既可提高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又可减轻致病细菌的耐药性,从而提高西药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同时配合局部外敷中药,可明显缩短疗程,预防愈后复发。所以丹毒最好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运用低档抗生素及便宜中草药内外兼治,既可缩短疗程,减少复发,又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丹毒如何预防?
平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对皮肤粘膜的小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柔嫩,很容易造成损伤,故要精心照护;糖尿病患者皮肤最易发生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小的感染源应积极处理,防止病灶的扩散引发丹毒。有挖鼻孔,掏耳垢等习惯的人,要彻底改正这些不良习惯。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