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闭塞与静脉栓塞性外周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日常生活当中,在我们周围,患有动脉闭塞或静脉栓塞性外周血管病的人并不非常少见。这类疾病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发生于髂-股-?动脉等及其更远端的血管分支,由于多种原因,出现管腔狭窄和闭塞,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缺血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其二是指,由于深静脉内淤血而发生血栓栓塞,导致肢体血液回流障碍,出现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瘀血等。二者均以下肢多发。据统计,在老龄化社区里,这类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增高,达到12-20%,其中50%出现明显症状。
外周动脉闭塞主要原因为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高血压等。主要表现为间隙性跛行、疼痛、肢端苍白,严重者可出现肢体溃疡或坏疽(医学上所谓的“5P”症)。而外周深静脉血栓栓塞主要原因为外科与骨科大手术后,长期卧床者,肿瘤患者,充血性心衰;胖人和孕妇。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网曲张瘀血。
近年来,伴随介入设备、介入器械、相关材料的进步,采用序列介入放射方法治疗包括肢体动脉闭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等难治性外周血管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临床治疗思路,主要是通过采用一系列介入技术和配套治疗措施,达到开通血管、消融栓塞、顺畅血流的目的。目前,可采用的介入技术有七项:(1)经足背静脉加压深静脉顺行溶栓术。(2)经?静脉导管髂股静脉顺行溶栓术。(3)经?静脉机械性血栓消融术。(4)血管成形?球曩扩张术。(5)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6)腔静脉滤器置放术。(7)经动脉导管髂股动脉溶栓术。但就具体病例而言,并非每位患者都需接受上述所有介入技术治疗,而应该因人而异,因病情不同而异,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掌握分寸,适可而止。配套治疗措施主要有溶栓与抗凝药物的应用等。所用药物有尿激酶、血塞通、丹参、脉络宁、低分子肝素、阿斯匹林、波力维、华法令、迈之灵等等。因人因病情不同而用法用量有异。从医疗安全角度,所有医疗措施,都必须在医生护士的密切观察下进行。疗效指标及判定依据是:患肢肿胀消退、浅静脉淤血消除,逐步恢复患肢运动功能(静脉);肢体血供恢复或改善,5P征消除或改善(动脉)。
对一些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的体弱者、外伤手术后、使用凝血药与脱水剂等易导致血液粘滞性增高的患者,应有对于动脉闭塞与静脉血栓栓塞的防范意识;及时掌握治疗时机,慎重选择治疗措施。循序渐进,适宜适度。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