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冬季进补因时养生

2015-07-15

中医养生十分重视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保持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之相对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体就健康,否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因时养生成为中医养生的要诀。

冬季是人体进补的最佳时节。冬令进补,开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春生夏长,秋收东藏”。冬季由于自然界呈现阴盛阳衰,草木凋谢,万物闭藏,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人体生化代谢和功能活动也相应地减弱,人体精气内敛,体表肌肤致密,这时进补最易吸收藏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每年都会有不少中风心梗、“气管炎”、“哮喘”病人被寒风进病房。故在寒冷的冬季,人们更应该注意养生,在冬至前后有针对性地配制膏方进补,对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防止旧病复发,以及御寒防冻伤等都大有裨益。肿瘤病人的本质就是虚,更要重视调补生息。

人们都知道身体虚弱或生病时都要补养,通常是将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名贵药材作为首选,结果有的用了以后确实见效明显,有的却适得其反。其实,用中药进补也要讲科学,不能滥用。中医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分为进补。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辨证辨体进补。

1.              气虚之体,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2.              血虚之体,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药如阿胶、当归、制何首乌、熟地黄等。

3.              阴虚之体,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药如龟板、鳖甲、枸杞、桑椹子、百合。

4.              阳虚之体,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薄,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药如鹿茸、冬虫夏草、胎盘、肉苁蓉、巴戟天等。

5.              另有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气血两虚的人,根据辨证进行调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