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慢阻肺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种很有特色的治疗方法,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在三伏天或夏至到秋分的阶段,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进行施治,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现代医学及科学技术也证实,此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某些慢性疾病的症状,减少冬季发病次数,使疾病痊愈。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气管哮喘、反复感冒等。“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冬病夏治”具体的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在“三伏”,阳气旺盛之时,采用辛温香燥之药物,取其同气相求之机理,收复耗散之正气,散其“宿根”之邪气,使正气渐复,阳气渐旺,抗病力增强,以清除肺中之寒饮“宿根”,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二是在咳喘的缓解期,通过服用温补阳气的药物,以振奋阳气,提高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复发次数,或减轻发作时的症状,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临床表现主症为“咳、痰、喘”。往往反复发作,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发作加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春夏季节则发作有所减轻。根据传统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我们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冬病夏治”这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对慢阻肺有较好的预期疗效。
慢阻肺,病程反复周期长,病久脾肾两虚,脾虚则水谷运化、转输功能失常,痰饮内生;肾虚,特别是肾阳不足,则气化不利,不能纳气,温煦全身及固表祛邪的功能减弱,所以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寒邪外袭,引动内伏痰饮,上逆阻碍气道,肺气不能正常宣布,则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肾阳不足,不能温化痰饮,表卫不固,易受寒邪侵袭。所以,我们选盛夏伏天之时,取“春夏养阳”之意,健脾温肾,以化痰饮,增强体质,而使来年该病少发,或者减轻发作。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