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疟疾病预防

2015-07-07

疟疾,老百姓又叫做“打脾寒”、“打摆子”,此病为夏秋之季最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是一种很小的寄生虫,由蚊子传播,当蚊子咬人吸血时,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引起传播流行。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在我国,间日疟原虫较常见。

在全球,疟疾广泛流行于北纬60o至南纬30o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当前,非洲、南美洲以及东南亚、太平洋岛国等地区疟疾流行严重,且主要为恶性疟。

在我国,历史上疟疾流行于辽宁省南部以南除西北沙漠、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海拔地区外广大地区。其中北纬33o以北仅流行间日疟,多数地区流行程度低;北纬25o?33o之间流行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程度较高;北纬25o以南流行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程度较高。

当前,云南的边境地区、海南的中南部山区,流行仍较严重,流行间日疟、恶性疟;安徽、湖北、河南、江苏、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疫情尚不稳定,时有局部或点状暴发;除上述两个地区以外地区,疫情已得到控制,仅有间日疟散在发病。

按蚊是传播疟疾的元凶。当按蚊叮吸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时,疟原虫随血液进入蚊体,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疟原虫经过发育、繁殖形成子孢子。进入蚊子唾液腺的子孢子在蚊子再吸血时随唾液进入人体传播疟疾。输入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使用被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等也可传播疟疾。疟原虫也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但较少见。

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在肝脏和随后在被感染者的红血球中迅速繁殖。一个人在受到感染之后一至两周,首次出现疟疾症状:通常为发烧、头痛、寒战和呕吐。如不用有效药物给予及时治疗,疟疾可通过感染和摧毁红血球以及阻塞将血液输送到大脑或其它重要器官的毛细血管引起死亡。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4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隔日发作一次,但间日疟在发病初期常有每日发作者;恶性疟每日发作一次,但在间歇期患者体温不回复正常,呈稽留型或双峰型。除了发冷、发烧以外,病人常常感到无力、疲乏、不想吃东西,头晕、背部四肢酸困。恶性疟病情发展迅速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脑型疟多见。脑型疟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以儿童,特别是幼儿及无免疫力的患者为多见。预后凶险,治疗不及时常致死亡。目前随着出国劳务输出增多,输入性恶性疟时有发生,出国劳务人员尤其是去过非洲等国家的要警惕疟疾。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