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莫把"公癌"当"母癌"

2012-03-02

一位40多岁的妇女,因患一侧乳腺癌而作了根治手术,术后再作放疗,恢复得很好。事隔5年,她出现上腹痛、厌食、消瘦等症状,在县医院作胃肠钡餐拍片检查,诊断为胃小弯部癌肿,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后来,这位患者向我咨询:"我得的是'公癌'还是'母癌'?"我不懂这句话的意思,经当地另一位医生"翻译",我方才听明白。原来,"公癌"是原发性癌肿,"母癌"则是转移性癌肿,患者的想法是,如果胃癌是原发性的,她愿意接受手术;如果是由乳腺癌转移而来,则不愿进行第二次手术了。

  容易转移是癌症的一大特点,癌症可以经局部扩散,在肿瘤附近形成新的病灶,也可以经血管或淋巴转移,在其他脏器或浅、深部淋巴结形成转移灶。如乳腺癌,手术时有些患者已有腋下淋巴结转移现象。因此,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原发肿块与新的肿块就像母鸡下蛋的关系,原发肿块称为"母癌",新出现的转移灶称为"子癌"。有些癌症处在相对早期,还未被发现有转移性肿块,这就称为"公癌"了。持有这种想法的人都希望自己或自己的亲属患的不是母癌,不是母癌就不会出现新的病灶,也就是意味不会转移了。其实,这种想法仅仅一厢情愿罢了。即便是所谓的"公癌",有时也有可能已经出现转移,只是暂时没有发现而已。如患睾丸精原细胞瘤(恶性肿瘤),就诊时仅发现睾丸肿大,其他一切均正常。如果治疗只行睾丸切除术,病人很容易发生意外。因为手术前可能已经有淋巴结转移,在术后一段时间即可发现转移性肿块。癌症治疗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就是转移,如果癌症转移到肝、肺、骨等部位,常常会成为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不管是"公癌"或"母癌",都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正规治疗才是上策。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扬州市医学会
备案:苏ICP备15031937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