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门诊化验室如何做好分析前质量管理的探讨
2008-09-04
随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与临床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成为医院诊疗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医疗制度的改革、医疗市场的竞争、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又使检验科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提高检验诊断质量,改进服务态度,以人为本,发展学科,是值得每个检验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检验医学的发展,核心问题是质量管理,质量是检验科之本。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旨在保证质量,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是全面质量控制的前提,将质量控制的措施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是全面质量控制的根本保证。门诊化验作为临床检测中心的窗口,不仅承担着门诊病人常规项目的检验重任,更与检测中心大半的原始样品的采集息息相关,而这在分析前质量管理中恰恰是最易出现问题、潜在因素最多、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
我临床检测中心在门诊加设了集中采血处,负责采集我院门诊病人所有检验项目的血标本,彻底解决了过去病员在几个实验室间来回奔波重复采血,采血人员不固定,采血技术不规范,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漏洞与弊端。在全院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所有的检测项目采用2联的不贴胶条形码技术:1联张贴在试管或容器上,条形码在实验室中作为唯一标识,根据其来完成标本分类、病人资料输入、分析仪双向通讯、审核结果、打印及查询报告、保存标本等实验室的常规操作。另外1联留给病人作为回执,病人据此可在相应报告时间内于报告集中打印处取单。
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门诊病人的日益增多,本着 “以病人为本”的宗旨,临床检测中心加强门诊的人力,合理安排工作流程。在设立集中采血处的同时,加设单独的血常规及快速血糖测定窗口,以减少常规病人的等候时间。针对各个不同临床科室的要求,整合检验项目,比如将尿红细胞形态合并至门诊尿检处,从而优化检验流程,更好地服务于病人。为了不断提高对病人的服务质量,检测中心不仅仅着眼于操作规范化、流程合理化,还着重在服务质量上,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针对标本数量的日益增多,我中心不断改进仪器设备,随着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和尿沉渣分析仪的投入使用,将大大缩短常规标本的检测时间,并且提高检验诊断质量。提高检验诊断质量的前提必须加强对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在采集标本前加强沟通,做好采血前告知,保证病人的标本合乎检测要求,对需空腹或餐后的标本严格控制。采血时,尽量统一采血姿势,采用真空负压管进行采集,从而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尽量在使用止血带1min内采血,看到回血马上解开止血带;当需要重复使用止血带时,应使用另一上臂。采集体液标本容器一律使用规范要求的一次性器具,并对标本的时间作出相应规定。每天还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清洁工作,并作好室内质量控制。
门诊工作环节众多,头绪繁复,必须步步谨慎,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只有检验工作人员对各种影响检验的因素作到全面系统的了解,操作规范,使用安全性好质量高的采血用品,合理安排工作流程,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